尊师敬教之风要代代传承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3-2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“向教育传统致敬”系列评论之一

 编者按

   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正在成为时代强音。其实,每个人都是携带着传统的基因从历史中走来,中国教育也是如此。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夯实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,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、文化认同、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源泉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,教育传统不能被忽视更不能轻易舍弃,相反要做好守护与传承。从本期开始,我们陆续刊发“向教育传统致敬”系列评论,与各位一起回望历史,放眼未来。

   尊师敬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。但是,在经济和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,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。最近,湖北来凤、河南济源等地发生的学生或家长持刀袭击老师事件,令全社会震惊。此外,不要说老少边穷地区,即便是发达都市,也常有教师维权事件的发生。当今社会,从政府机构、媒体到普通民众,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还有许多不尽一致的看法。因此,还有站在时代高度认真探讨尊师文化的必要。

    多年以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初中时期的老师陈秋影先生的信中说:“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” “尊师敬教”和通常我们讲的“尊师重教”仅一字之差,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工作的深刻理解,饱含了他对老师、对教育的一片真情,是对我国传统尊师文化新的阐释。

    尊师敬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。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兴旺发达,必须具备持久的精神力量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,这一最持久、最深层的精神力量,来自我们对崇高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可,即社会的核心价值观。核心价值观一旦缺失,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,出现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。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上升阶段,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。因此,教育是培育社会价值观的主战场,教师是引导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的生力军。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,会通过一言一行展示给学生,帮助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。所以说,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人的工作。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,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,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。只有真正做到尊师敬教,才能赋予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,从而成就一支高质量的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教师队伍;也只有尊师敬教,学生才会自觉以老师为表率,让老师的爱心、智慧点亮其心灵。在一个不能尊师敬教的社会氛围中,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的无非是猥琐和屈辱,老师则成为学生奚落、嘲笑甚至鄙视的对象,如此又怎能捍卫“斯文”的尊严?

    尊师敬教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,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展很快,取得了瞩目成绩,今后还有更多工作要做。《礼记·大学篇》指出,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古人认为,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受教育者深潜于内的人性之善,并使其持续不断地提升发展,从“格物”“致知”到“修身”“齐家”,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“至善”的最高境界。在此过程中,教师就是那个能够激发“人性之善”的人。惟其如此,古代特别尊崇教师,甚至把教师看作社会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。

    教师是教育的主人,始终处于主导地位。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,唯有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受教育者最熟悉,也最有发言权。因此,在整个教育过程中,应该给教师最大的尊重。当前,围绕教育教学评估、考核、验收之类制订的各种具体标准和规定,在实施过程中形成对教师工作的某些干扰,当引起必要的关注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就要更充分尊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,尊重他们的劳动,让他们真正成为中华民族“梦之队”的筑梦人。

    尊师敬教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。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,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。所以说,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的最大不公平。教育不公平的受害者,既包括学生、家长,也包括广大教师。教师受到的不公平待遇,并非仅仅表现在生活、工作条件等方面,也包括社会对于教师工作的不理解。有时候,不理解才是最大的不尊重,教师受到的伤害,往往不在皮肉而在灵魂。

    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真正的教育,是师生间长期的心灵交流和碰撞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教师就是一批布道者,不能用追求短期效益的思维来要求教育工作,也不能简单地把追加教育投入、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当作“尊师敬教”的全部。我们要切实关注、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人格尊严,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。

    (作者:单承彬,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)